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 > 腊月为什么要“祭百神”?老话说“吃三样,做三事”,又指什么? 正文

腊月为什么要“祭百神”?老话说“吃三样,做三事”,又指什么?

2025-04-05 08:09:03 来源:新闻追踪网 作者:夜幕 点击:1951次

【未经授权,请勿搬运,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】文 | 读书君在中国,每逢重要的日子,人们往往都会以祭神、祭祖的方式来祈福,求平安。腊月是民间的“祭百神”日,“百神”,即指各种神。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就有写道:“腊,冬至后三戌,腊祭百神。”这里的冬至后第三个戍日,就是腊日。一、为什么在腊日祭百神呢?这主要是因为,第一,腊月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,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段。第二,二十四节气排到了腊月,也接近了尾声。正月春节之时,人们将迎来立春节气,这是二十四节气之首。所以,这同样也是新旧交替的时段。而在民间,每逢这类重要的新旧交替的时段,人们一般都会举行重要的活动,一如大家在新旧之年跨年之际,总要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一样。为此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岁末年初一直是祭祀的重要时期,很多民俗祭祀活动是在这时期展开的。第二,腊月天气已经非常寒冷,老百姓没有太多农事要做,时间上比较充裕。而正月之后,是立春的开始,象征着新的生机和希望,农民百姓又开始了忙碌的春耕农事活动。为此,人们认为,在这一时段祭神、祭祖,可以得到他们的庇佑和保佑,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。第三,腊月天寒地冻,万物萧条,是疾病和死亡的高发期。并且,古人认为,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主宰的,包括四季变换、万物生长与凋零等等。为此,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,以及希望能够得到神的保佑,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此外,寒冬腊月人们容易想起已故的亲人,所以腊月祭祖的人也比较多。二、“吃三样,做三事”具体指什么?在民间,腊月“祭百神”,有“吃三样,做三事”的说法,那么具体指哪三样和三事呢?一起来看看。1.吃鸡肉在中国文化中,鸡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。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“黄帝之时,以凤为鸡。”相传,鸡为日中乌,鸡鸣日出,带来光明,能够驱逐妖魔鬼怪。就像晋朝时候的董勋在《答问礼俗》里说的:“正月初一为鸡日,正旦画鸡于门。”意思是每年大年初一,大家都把这天叫做“鸡日”,还会在门上画上鸡的图案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古代,鸡还被视为是辟邪镇妖的小能手。在《尔雅·翼》中,鸡还代表着五种德行,分别为文、武、勇、仁、信。所以,在很多民间祭祀或庆典活动中,我们常常能看到整只鸡的祭品。2.吃羊肉羊肉是腊节最重要的贡品或食品之一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其书信《报孙会宗书》中就曾提到:“田家作苦,岁时伏腊,烹羊炮羔,斗酒自劳。”意思是种地人家在辛苦劳作后,逢盛夏伏日或严冬腊日的节庆之时,会烧煮羊肉烤炙羊羔,以慰劳自己。这说明腊月以羊祭祀并吃羊肉的习俗,在古代已经相当盛行。腊月天气寒冷,正是进补的好时节。俗话说:“腊月不进补,来年要受苦”,说的不过如此。而羊肉性温,不仅可以滋补身体,还能暖身驱寒,所以非常适合在冬季食用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羊”一直都有吉祥之意。例如,“三羊开泰”等词汇就寓意着吉祥如意、好运连连。因此,在腊月初二“祭百神”的日子里吃羊肉,其实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希望。值得一提的是,猪也是常见的祭品,这个在南方地区尤为常见。比如在两广地区,祭祖时往往会供上一只烧猪,寓意着鸿运当头、家族兴旺。而在其他重要的祭祀活动中,人们往往也会选用整猪或猪头作为供品。整猪象征着完整和丰饶,猪头则被视为首中之首。3.吃鱼肉鱼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。鱼与“余”谐音,寓意着年年有余、吉庆有余、喜庆繁荣。在腊月初二祭拜百神的重要时刻,将鱼端上餐桌,不仅是为了品尝其鲜美滋味,更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能继续得到诸神的庇佑,生活富足康泰。“做三事”又指的是什么?除了注重饮食外,人们还会通过做三件事情,来迎接新的一年。哪三事呢?1.添柴火在腊月初二,人们有添柴火的习俗。这一习俗尤其在农村地区盛行,因为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,人们需要为过冬做好充分的准备。添柴火不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取暖需求,更蕴含着对新一年生活红红火火、兴旺发达的期盼。人们一般会提前砍伐树木、晒干柴火,确保在寒冷的冬季有足够的燃料使用。柴火燃烧得越旺,就越能象征着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2.备冬衣腊月初二正值寒冬腊月,天气寒冷,尤其是进入腊月时,往往正处在三九四九阶段。因此,人们需要提前准备好过冬的衣物,以免遭受冻害。当然,备冬衣的习俗不仅适用于个人,也适用于家庭。作为子女,在这一天应记得为父母添置棉衣、棉裤和暖鞋等保暖衣物,关心他们的生活。3.除尘净舍在民间,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除尘寓意着除旧迎新,将旧岁的晦气、疲惫一扫而空,以洁净之居迎新春。所以,腊月祭百神,有大扫除,除尘净舍的习俗活动,以此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。对此,你又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分享,一起探讨~喜欢就点个赞,转发分享吧,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夜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